人才共享在中国是否行得通?

2017-09-08 14:07

如今,国内共享经济所渗透的垂直领域正以极快的速度和想象力迅速铺开,《中国分享经济报告2016》显示,目前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已达19560亿元,而在共享思维下应运而生的人才共享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广泛接受。

 

初创公司日益增多,规模越来越小成为常态。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说:“未来每一个人将会在蜂窝中工作。”组织形态将更灵活轻巧,人才雇佣将更讲究效率。

 

在北京互联网创新与跨境电商峰会上,神州光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峰表示,“共享人才是我们2015年的时候就做的一个项目”,他在现场跟我们分享了两个故事。

   

第一个经典故事,去年,某海滨城市某银行要进行20天项目的对接,需要非常资深的网络公司,当时他们找到了一个国内知名的大服务商。当时那家服务商签了项目之后,因为找不到大咖的网络工程师非常着急。

 

20天的工期要招人非常困难,时间紧急。怎么办呢?他们第一时间找到了神州光大,这个项目当时金额非常高,给到用户的价格是十五万左右。

 

当时临时做了人才库的积累、工程师的画像等工作,很快就把这个消息发出去之后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工程师的回应。这个工程师是国际顶级公司思科的高级SE,正好要带着他的女朋友到海滨城市去旅游。到了海滨之后,他的工作场景是这样的,白天带着他的女朋友购物、美食、洗海澡,晚上9点之后打着出租车到客户现场,到11点就回到宾馆了。

 

20天之后,这位工程师不但没有因为他们的旅行而花费,而且还赚到了15万块钱,这就是共享经济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和快捷,利用旅行的时候把闲暇的时间变现。

 

第二个案子:一家做网络设备的厂商把自主产品卖到了日本大阪,卖到大阪之后,这个设备出了问题,日本客户通过网上联系到了神州光大,需要得到快速的服务。因为他们当时没有自己的服务体系,也没有自己认证的工程师。

 

从中国派工程师过去,机票、住宿,加起来花将近上万人民币,还耽误了一天多的时间。但是,客户却对结果非常不满意。后来有一次客户到上海出差,高董事长告诉他,“对我来说非常容易,卖到海外的产品,我完全可以在日本的大阪帮你去找到对网络技能的工程师。通过平台直播技术,在线学习的技术很快就能掌握产品的技能,以后出问题,在我们平台下一单就OK了,10分钟就可以响应,半个小时就可以到用户那儿快速解决问题。”

 

这两个案子说明了什么问题?

 

对于初创公司而言,招人难是不争的事实,自建团队往往人手有限、精力不足,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容易遇到各样的技术难题;即使是相对成熟的大企业,也难免会遇到临时性的用人需求。以“项目制”按需雇佣是一种更为可行的新型雇佣方式,短时间内帮助企业找到“外脑”专业人才。

 

正基于这个思路,神州光大提出了在IT服务领域,用共享人才的方法构建IT服务的生态环境。任何企业不需要养那么多的工程师,构建那么多的服务资源,平台可以提供按需使用的服务云资源,共享人才、共享IT服务资源。

 

人才共享模式在国内该如何落地?

 

人才共享模式的背后,是职场人对工作的重新定义,让自由职业者和多重职业者成为一种全新的选择。今天很多公司采用的是雇员制,副总、总监,未来比较大的趋势一定是平台+自由人

 

神州光大致力于用共享经济的方法整合所有的工程师资源,在帮助企业实现新资产的情况下,给工程师创造一个可以承载终生职业生涯的一个平台。

 

一方面帮助企业交付,企业不需要养那么多人了,如果人力使用的频率不高,把这个人共享出来,以前这个人为一家企业服务,现在以共享的方式为多家企业进行服务,企业的成本一定会下降;另一方面,工程师的收入一定会增高,个人价值会得到增值。一起来形成一种联合交付的、混合云的交付,这就是IT服务的云生态

   

目前,神州光大的工程师接近4万人,到2017年年底的时候会发展到接近10万人的规模。这个模式是C2B2B,工程师把技能卖给平台,平台把B的技能整合完了之后卖给别的B,这是一种有质量保证的企业级服务。    

 

神州光大的三个合伙人之前都是在上市公司做高管的,拿到数千万元的股权激励,为什么想出来做这个工作呢?目前,存量市场有700万工程师需要用平台的方式去优化,有几十万家企业做服务,给他们带来轻资产的运行,利用这种模式可以降本增效,搭建生态,厂商、集成商和用户在这里面都有比较好的价值的连接点。

 

监管政策的驱动、自由职业者的福利待遇问题、平台的可靠性专业度……无可否认,人才共享模式在国内还要经受许多考验。但在未来,从这一新的理想概念到新的商业模式,人才共享终成现实。入俗语所说:行天下之大,揽服务之盛